写给运河的一封信丨扬州大学大运河口述史团队

  以心为笔,记录运河悠久历史文化;以情为墨,书写运河沿岸时代变迁。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专题《写给运河的一封信》。

  扬州大学大运河口述史团队成立于2023年暑假,目前,团队成员23人,采访了十多位口述者,共整理出43万字的材料。

  2023年的暑假,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大二学生袁誉嘉报名加入了大运河口述史团队,那个夏天,她跟随团队,对扬州电视台记者王雨薇、扬州区划地名史料编纂专家组成员巫晨、扬州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传承发展处处长朱明松等多位,与运河息息相关的人物进行了采访,并将采访内容整理成了文字材料。

  对于袁誉嘉来说,这个暑假忙碌而特别,很快便到了新学期,口述史团队这项暑期实践活动也画上了句号,但袁誉嘉和其他同学们提出,希望能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很快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前来报名加入团队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我的专业是档案学,所以我喜欢在档案里寻找线索。”袁誉嘉说道:“今年,我就通过档案找到了多次参与运河水利工程的薛民华老爷爷,去拜访爷爷的时候,正好是爷爷八十岁的生日,爷爷非常兴奋地带着我们来到岸边,向我们讲述他的运河故事。”

  薛民华,原扬州水利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曾参与京杭大运河改造工程。

  “我们搞工程一般在冬季,过去都是人工开挖,光着脚丫,挽起裤腿,这样下去。

  “一天吃五顿饭。早晨五点天不亮就要起来。”

  ……

  在交流中,老人提到的水文水利改造,同学们还是第一次听到,很多细节的描述,也让大家非常感动。

  结束了对薛民华拜访,负责前期走访的同学就会把素材和资料交到后期团队手中,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将口述内容进行完整的电子化录入,有的将对口述内容进行整理和编排,形成完整的文字稿,还有的同学要把采访视频进行剪辑、输出……随着走访的深入,同学们逐渐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魅力。

  来自苏州的团队成员郭伊琳从小就常常听到运河的故事。白居易在苏州修山塘河的故事令她印象深刻,如今,她能真切感受到运河就在我们身边,也真正读懂了老人们口中的运河。

  团队成员刘梦雨是徐州人,后来在苏州上高中,现在又在扬州上大学,可以说运河一直陪伴着她,通过参加口述史实践活动,给她全新的视角去看运河。“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哪怕是有了高铁、高速公路这些现代化的运输通道,但古老的运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希望毕业以后能把研究运河当做爱好,继续坚持下去。”刘梦雨说道。

  一年多的时间里,团队整理的材料包含运河历史、交通变迁、经济发展等方面,不久后,这些由同学们收集、整理的文字,将被送往扬州市档案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来自五湖四海的团队成员们走过了很多扬州的老街、小巷,看过了运河两岸的生活、变化,逐渐从旁观者,变成了记录者,接下来,同学们还想成为传播者,把那些坊前巷尾里的“老腔调”“老故事”,用最年轻的方式讲给更多人听。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方表示,成立团队的初衷,就是想用口述历史这种研究方法,把大运河沿线的那些活生生的故事和记忆保存下来。“口述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大运河,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补充,更是对历史的丰富和深化,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将来会成为研究和教育的宝贵财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荔枝新闻)

【编辑:梁异】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kehan.qbk.net.cn/wh/543.html